close




我曾經看過一本心理學的書,
內容是在介紹關於人類“自尊心”的這件事,
其中有一個章節讓我印象很深。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
也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得快樂,
但是有些人卻打從心底排斥快樂,
甚至對這種情緒反應感到恐慌。



我剛開始看到這一段時,
覺得,怎麼可能?!
天底下哪個人不希望日子過得開開心心的?
誰希望自己成天愁雲慘霧的呀?



但是,真的有這種人,
而那個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只是往往我們並不自知。



舉個例子,
Mary因為曾經有段破碎的戀情,
至此,她覺得自己是個不配得到真愛的人,
直到有一天她遇見了John,
在一陣天雷勾動地火之下,他們很快的陷入熱戀,
就在一切看似很美好時,Mary卻不自主的感到害怕,
她認為這種快樂的日子不是她應得的,
「我有什麼值得他愛?總有一天他一定會變心。」
Mary如此篤定的想著,
於是,她開始了一連串自毀性的行為,
疑神疑鬼、無理取鬧....等等,
最後,John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提出分手,
這時的Mary更加確定自己心中的想法,
「看吧,我果然是個不幸的人。」



Sue剛接任部門的經理,
但是她卻害怕自己無法勝任這項工作,
也常常幻想有人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
認為她根本不配擔任這個職位,
於是,Sue便開始無理的要求部署,
甚至常常對底下的人大發雷霆,
重要的文也案被她束之高閣....
種種的事件累積下來,
終於有一天,Sue被開除了,
這時她心想:「我果然是個沒有能力的人。」



這些例子,
我們可以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後,
行為上也往往將心中的“認知”演變成真。
若事實與“認知”相違,便感到不安。
因為我們的“認知”是不容置疑的,
該改變的是事實本身,
自毀的情況於焉而生。



就好像我們常常會抱怨自己遇人不淑或懷才不遇,
卻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結局或許是自己造成的呢?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荒謬,
但多數人所需要的正是“忍受快樂”的勇氣。









以上如果你想要瞭解更多,
請參考大眾心理學出版的「自尊心」一書













說了那麼多,
其實我真的害怕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
除了對自己沒有信心,
也沒有辦法信任身邊的另一半。



我以為只要改變我的想法,
就可以讓我們的關係更好,
或許是這樣沒有錯,
但我卻覺得我不是用原來的我在過原來的生活。



適當的時候,該用什麼適當的言語和適當的表情,
不可以太斤斤計較,也不可以太粗線條。



坦白說,當個好女人的這件事情搞得我好累。
Can you just give a brea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iona Fung - Proud Of Yo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sserie 的頭像
    brasserie

    駝鳥式沉默,

    brasser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